我院2022级硕士生第一团支部开展“抵制电信诈骗,守护网络安全”团日活动暨组织生活会

发布时间:2023-05-31浏览次数:10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反诈骗意识,有效预防和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发生,在“世界电信日”到来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第一团支部于2023512日开展了“抵制电信诈骗,守护网络安全”团日活动暨组织生活会。


1
讲解部分


活动伊始,2022级硕士生第一团支部书记邵嘉曌展开《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及手法分析》宣讲。首先,她为大家介绍了电信诈骗的概念及诈骗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当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和类型,包括刷单返利、网络贷款、网络购物、网络交友、冒充身份等。接着,她通过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介绍如何识别和应对这些诈骗行为,包括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妥善保管个人财产、拒绝陌生人要求,以及如何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正确做法,要保持沉着冷静、及时拨打报警电话、主动联系老师和家人等。最后,她提醒大家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2讨论部分

宣讲结束后,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会,支部成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杨虹和吴昀芊同学就个人经历和身边案例进行了交流分享,鼓励大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防范建议。


2022级硕士生一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杨虹

在团支部举行的“反电诈宣传”主题活动中,我看到了一个个诈骗案例,收获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了解了诈骗手法9大类型,也了解了全省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分别是刷单返利、网络贷款、网络购物、网络交友和冒充身份。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冒充身份”这一诈骗手段。冒充身份类诈骗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以假冒身份,骗取信任后索要钱财的“短平快”的诈骗手法。“冒充身份”又分为三种类型:冒充公检法、冒充领导、冒充熟人。冒充公检法:威胁恐吓、涉嫌犯罪、洗脱罪名。冒充领导、熟人:紧急资金周转。最后是牢记了两点提醒:不要把电信诈骗不当回事,认为自身不会被骗,所有的被骗受害人都认为自己不会上当受骗;不要向任何人转借、出租、贩卖自己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2022级硕士生一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吴昀芊

近年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现在通信带给我们的便利: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加快沟通的速度,及时了解资讯的变化。但有阳光难免会出现阴影,一些和电信,网络相关的诈骗也日渐浮出水面。

所谓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和转账的犯罪行为。远程和非接触是电信诈骗的两个特点,也正是因此而给破案和追逃造成一定难度。为了逃避法律风险,有些骗子会躲在境外作案;由于是隔着电信这个媒介,被害人通常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由于投入低,收益高,风险小,操作简单,电信诈骗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开始“茁壮成长,方心未艾”。让人防不胜防,给老百姓带来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

在接受了反电信诈骗宣传后,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透露自己或者家人的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码、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等,让罪犯找不到犯罪行为实施的机会。第二,不轻易点开陌生人的链接或者添加陌生人的微信,避免手机中毒。第三,加强对身边人员的宣传,特别是家里的老人,让他们不要轻易受骗。告诉他们诈骗电信的特征,如何甄别真伪,了解如何找到正规渠道。

虽然出现了一些阳光下的阴影,但我们不应因噎废食,只要加强全民防范意识和法律建设,我相信不久,与电信诈骗相关的犯罪会降低甚至消失。到那时,我们才能放心大胆地享受现代通讯“天涯若比邻”般的便利。



通过本次“抵制电信诈骗,守护网络安全”活动,班级同学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形成全面了解,深刻认识到电信诈骗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增强了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在当今电信网络不断更迭的时代,我们要加强自身网络安全素养,保护个人隐私和重要数据,共同为网络安全建设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共建网络安全防线,共同守护我们的数字世界!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第二团支部)